英國正面臨兩難境地:是否應該像歐盟本周威脅要采取的那樣,以新的高額關稅來應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量的增加?或者應該允許他們繼續下去?保持對進口的開放將使英國更容易實現到2030年不再生產新汽油和柴油汽車的目標,并且將使電動汽車變得更便宜。但英國汽車業可能會受到損害。
英國汽車工業正在貝德福德郡的賽道上展示其綠色電動未來,而在這些品牌背后,有一些熟悉,有一些不那么熟悉,有一股新的力量。

中國正在壟斷電動汽車市場。
一位來自中國比亞迪公司的友善人士向我展示了Atto。
“我們真的為這輛車感到自豪,”馬克布倫德爾說?!八鞘袌錾系男缕?,并且充滿了技術。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在更小的空間內容納50% 的電池?!?br />
該車的內飾靈感來自于健身房。它有一個標準的熱泵,純素皮革,門上地圖口袋上的繩子足夠緊,可以“調出曲調”。按下按鈕即可旋轉儀表板上的顯示屏。
目前,盡管中國預計在自動駕駛方面也將處于領先地位,但雙手仍應放在方向盤上。
那么最重要的電池壽命和續航里程呢?感人的。
中國已經壟斷了電動汽車電池市場。事實上,包括比亞迪在內的許多新汽車公司都是從電池制造商起家的。
比亞迪代表“Build Your Dreams”,今年他們有望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如果算上混合動力車,它們已經是第一了。
受到美國傳奇投資者沃倫·巴菲特長期支持的比亞迪剛剛開始在英國銷售,最近又在慕尼黑車展上推出了六款前往歐洲的車型。
其他中國品牌,如FunkyCat和Nio,在歐洲還沒有那么知名。
還有一些更知名的品牌,例如與沃爾沃相關的Polestar,以及以前來自牛津的MG汽車,這些汽車都是從中國發貨的。
此外,近年來英國的大多數特斯拉都是從中國發貨,在2019年僅用六個月建成的上海超級工廠生產。
穆迪分析的數據顯示,總體而言,中國在全球汽車出口總量上已經超過德國,并將在今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
阿斯頓·馬丁和日產前老板安迪·帕爾默表示,這并非偶然。
“二十年前,我是(中國汽車制造商)東風的董事會成員。中國政府要求中國汽車公司超越西方公司,而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新能源汽車,正如他們當時所說的那樣。當然,這最終意味著電池電動汽車,”他說。
在這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戰略規劃意味著中國瓜分了電池、電機和遍布全球的原材料供應鏈的能力。
帕爾默表示,現在他們所擁有的規模,再加上補貼,意味著中國制造商能夠以低于其他全球參與者的價格競爭。
還需要注意的是,電動汽車和傳統內燃機汽車的生產之間存在根本差異。
與發動機相對于汽車其他部分的價值相比,汽車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電池上。
技術和傳輸也更加簡單。如果你有電池,添加輪子及其相關技術就會容易得多。
像比亞迪這樣的公司在創新電池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并且在不使用鈷和鎳的情況下實現了高達400英里的續航里程。這兩種稀有金屬都帶來了嚴峻的供應和環境挑戰,其中鈷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沖突有關,而鎳則依賴俄羅斯。
但最重要的是,這些汽車性能良好,外觀漂亮,并且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出售。
正如 Autopia 的作者兼 Gadget Show 的主持人喬恩·本特利 (Jon Bentley) 所說:“(中國進口產品)確實可以極大地改變歐洲市場,就像日本汽車工業在70年代和80年代所做的那樣。
“鑒于價格阻止了我們許多人采用電動汽車,我們即將發現電動汽車可能會釋放出巨大的市場力量”。
未來十年淘汰新型內燃機汽車是政府實現凈零排放的最大貢獻者。因此,更便宜的中國型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就像更便宜的太陽能電池板一樣。
另一方面,即使對中國進口產品征收關稅,歐洲和英國汽車業也可能難以競爭。
一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今年早些時候告訴我,中國公司正在“縫合經銷商”。
中國企業選擇將出口擴大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但沒有擴大到美國。
因此,歐盟本周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新的調查是令人震驚且不可避免的。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表示,他們沒有忘記太陽能行業如何受到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影響。
“許多年輕企業被大量補貼的中國競爭對手排擠出去。先鋒公司不得不申請破產。全球市場現在充斥著更便宜的中國電動汽車。而且它們的價格被巨額國家補貼人為壓低。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 她說。
在業內,這被視為主要是法國人的推動,而德國人則持懷疑態度。
德國工業在與中國工業的合作上投入了更多資金,如果本周開始的事情升級為貿易戰,德國的高端品牌將遭受最大的損失。
中國政府予以反擊,稱此次調查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
這一過程只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并可能導致對歐洲進口汽車征收額外的甚至懲罰性的關稅。
它提出了英國可能會發生什么的問題。
英國脫歐后負責評估不公平貿易的獨立貿易救濟管理局表示,它已“邀請”汽車制造商提出投訴,并提供顯示補貼的中國電動汽車造成的損害的數據。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行業機構還是個別汽車制造商都沒有這樣做。
但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歐盟征收懲罰性關稅,那么中國的出口動力可能會重新集中在英國。
政府確實保留了一些就貿易防御問題采取行動的權力。
有趣的是,英國商業和貿易部長凱米·巴德諾克(Kemi Badenoch)本周在推動歐盟推遲英國脫歐貿易協議對電動汽車貿易的限制時提到了來自中國的競爭。
但對于英國汽車制造商來說,這個問題還有一個額外的轉折,一些人私下稱其為“鬧劇”。
幾周后,政府將推出零排放汽車(ZEV)指令,旨在迫使汽車制造商實現消除內燃機銷售的目標。
如果一家汽車公司未能實現22% 銷量為電動汽車的目標,從1月份開始,該公司要么面臨每輛車15,000英鎊的罰款,要么必須從銷售大量電動汽車的公司購買剩余信用額度。
恰好中國制造的進口品牌主要都是電動的。
汽車行業的一些人擔心,所有這一切的最終結果是,現有的英國制造商(包括混合動力汽車制造商)將支付數千英鎊來補貼電力進口。
從本質上講,面臨來自中國進口電力的競爭的英國工廠可能不得不為其提供補貼。
雖然這不是政策的本意,但可能是無意的效果。
政府尚未公布對四個月前結束的磋商的回應。
業界期望引入足夠的靈活性來防止這一問題。
但該系統距離推出僅幾周時間。很明顯,ZEV 指令的總體架構旨在為包括中國在內的電力進口商提供胡蘿卜,并為英國現有汽車的實際生產商提供大棒。
目前,歐盟正在考慮限制中國電動汽車的銷售,而英國可能會無意中對其提供補貼。
這是脫歐后有意識的戰略的一部分,旨在通過反保護主義的自由貿易方式幫助英國消費者嗎?零碳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之路是否經過上海?
這一切都不是憑空發生的。除了商業挑戰之外,議會中的許多人顯然對幫助中國在汽車行業這樣具有圖騰性和戰略性的行業占據主導地位感到不安。
汽車與電視和iPhone不同,還是更像半導體、5G 基礎設施和能源?
戰略問題是,中國如何清理二十年來對電動汽車及其電池的長期規劃,以七國集團西方國家推動的凈零議程的明確且可預測的結果。
對英國來說,更緊迫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會尋求更便宜的中國進口產品以幫助大規模采用關鍵的凈零技術,還是優先考慮國內生產。